比不過瓊瑤李敖 金庸為何不入流?

  最近,有人“飛刀”指金庸“太臭”,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卻不知我的朋友鄢烈山先生前幾年早就寫過一篇《拒絕金庸》的雜文,也曾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招致頗多“金迷”們的憤怒反擊。

  那場爭論業已過去好幾年了,許多人都已快忘卻了。而今天,被“拒絕”之金庸仍然大受某些人的吹捧和歡迎。熒屏上,這兒在播《天龍八部》,那兒在播《神雕俠侶》;據說旅游路線中,甚至還有人別出心裁地推出一條亦真亦假的“金庸武俠小說旅游線路”呢,立即獲得“金迷”們的一陣歡呼,據說參加者甚火。盡管金庸早已“封筆”,避到“世外桃源”的澳洲或西子湖畔去悠游園林,頤養天年了,但他的舊作仍被一些“影視人”看好,當作“搖錢樹”一般,使勁搖,拍了一遍嫌不夠,又來“變招”,翻來覆去拍成什么“新”的……

  臺灣著名雜文家李敖先生說,他檢起金庸的書來讀,但“只看過兩頁,就不看了”。我一直是對金庸小說不屑一顧的,見其流行,甚至據說個別較高層次的人也讀,于是便也找來一看。胡亂翻了幾頁,見其離現實太遠,情節也荒誕不經,純屬胡編亂造,便實在沒有興趣再奉陪下去了。有時夜晚不寫作,也陪著家人看看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但因為同樣的原因,也根本不能終篇。王朔說:“都說張藝謀的電影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虛烏有的是金庸,會些拳腳,有意見就把人往死裡打,這不是熱血男兒,也與浩然正氣無關,這是野生動物。”對王朔其人其作,我曾表示不屑,甚至向其開過火,但對他的這個觀點,卻深表贊同。只是王朔認為瓊瑤比金庸還不夠“檔次”,我便仍然要對他搖頭。瓊瑤的小說及影視同樣很流行,大受讀者觀眾的青睞,但瓊瑤不僅會編故事,而且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內容,這是金庸及其作品所望塵莫及的。而且就是在編故事方面,瓊瑤作品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也高過金庸許多。盡管其所屬類型有點兒區別(一為言情,一為武俠),但均為“通俗文學”這一大的種類,因此還是可以多少作些比較的,尤其是在品位上。在我的心目中,如果說金庸小說及其影視劇屬于“下品”的話,那么瓊瑤小說及其影視劇則屬于“中上品”,個別甚至可以列入“上品”。譬如《還珠格格》第二、三部是有些粗制濫制,但第一部就相當不錯。在海外流行文學作品中,是可堪列入“上品”的文學。除此之外,更有李敖、龍應臺的雜文和三毛的散文,同他們比較起來,在品位上,金庸明顯不入流!

  筆者的上述看法是否武斷?最近,讀到一篇李敖先生的訪談錄,李敖評論起金庸及其為人來,甚至更加苛刻和不留情面(李敖的不留情面是普天下聞名的)。李敖說,他早曾著文指出,“金庸是個虛偽的家伙”。現在看來,他“對金庸的看法就更加沒錯。”李敖指出:“金庸在他寫的小說裡歌頌行俠仗義,笑傲江湖,但他在做人上,在生活中是——‘市儈’。他的文章和他的做人不統一,文章是一截,做人是另一截,所以金庸是兩截”。“金庸也許很會在書中編故事,讓讀者上當,但‘做人’很成問題……”

  李敖在回答采訪者“你認為大家應該先讀李敖,還是先讀金庸”這個問題時,不客氣地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乃是‘下流’——不是骯臟的意思——而是‘不入流’。所以讀者應該唯讀李敖,不讀金庸,而不是先讀李敖后讀金庸。如果有人先讀了李敖,再讀金庸,就會發現金庸不值一讀;如果先讀了金庸,后讀到李敖,也會發現以前讀金庸真是活該上當,從此之后再也不會讀金庸的了。”李敖其人從來是笑傲天下的。但我以為,他的這番話并不過分。讀金庸,迷金庸,只有使人“遁世”;讀李敖先生,卻會使人“入世”,并陡增一股陽剛大丈夫之氣!此兩者之不同也。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