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看楊振寧老少配:是所有82歲男人的愿望

  6日訊息,82歲的楊振寧娶了28歲的小妻子,看在69歲的臺灣作家李敖眼中,只有三個字:「很正常」。李敖說,這是任何一個82歲的男人都會有的愿望,他更稱贊「楊振寧打破了張忠謀的定律」,因為張忠謀的太太沒那么年輕。

  

  

  16日訊息,82歲的楊振寧娶了28歲的小妻子,看在69歲的臺灣作家李敖眼中,只有三個字:「很正常」。李敖說,這是任何一個82歲的男人都會有的愿望,他更稱贊「楊振寧打破了張忠謀的定律」,因為張忠謀的太太沒那么年輕。 李敖的太太「小屯」小他29歲,但李敖提起老少配,出現罕見的謙虛,他說: 「我論年紀不如楊振寧,論財產比不上張忠謀,論長相不如我太太的偶像馬英九,我比不上!」。

  小屯19歲認識李敖,當時她因一雙長腿和亮麗的外表,在路上引來李敖搭訕,兩人戀愛八年多才結婚,到今年正好相識滿20年。李敖太太今天提起當年,笑著強調和楊振寧的婚姻大不同。

  外人眼裡,李敖總是強悍凌厲,冬粉又多,常以為做他老婆「壓力很大」,卻鮮有人知道小屯從不是依附丈夫的小鳥;她笑說自己「不溫柔、不逆來順受、很不好欺負,絕不怕李敖」,家裡大小事全由她決定,生氣時也會罵老公,更會吐槽說他愛吹牛。李敖就只是嘿嘿一笑,不回嘴。

  李敖曾公開坦承,他的財產全在老婆名下。李敖太太透露,李敖賺的錢全都乖乖交給她,不但從不過問錢用在哪兒,每月也只領一點「零用錢」。

  李敖太太說,在她心中,年紀從不是問題,可以和李敖相處20年,關鍵在于個性。李敖做人大器,尊重她,在乎她。而她自己的個性強硬,直來直往,有什么說什么,又沒心眼,絕不矯柔;更讓一生對抗強權與機巧的李敖,和她在一起,終能卸下武裝,舒服自在。

  錢穆、金庸、柏楊 都是老少配

  臺灣聯合報披露,港臺藝文界「老少配」的例子不少,初時雖引起社會側目,但多能「喜劇收場」,恩愛攜手一生。

  金庸的太太林樂怡比金庸小了足足二十六歲,金庸對兩人的相遇諱莫如深,傳言金庸是在一間茶餐廳遇到當時不到二十歲、當女侍的林樂怡,當時金庸經營的明報陷入瓶頸,林樂怡鼓舞了金庸,也點燃兩人的愛情火花。

  婚后,金庸的生活起居都由太太一手打理。金庸愛旅行,想到那就飛到那,復雜手續都是太太處理;金庸一天花十個小時在閱讀、修訂舊作,能讓他拋開俗務的幕后功臣也是太太。

  國學大師錢穆六十二歲時與當時二十多歲的學生胡美琦結婚,金庸曾在「神雕俠侶」后記提及,他親眼見到這段師生戀的結果非常美滿,是「愛情至上」的佳話,充分反映了自己的心情。

  「男歡女愛就好了,你管他呢!」談到「老少配」,與柏楊相差二十歲的太太張香華大笑。「我和柏楊的婚姻已維持二十七年,已經破了他其他的婚姻紀錄。」張香華是柏楊第五任太太,與前四任太太比起來,兩人年紀相差最懸殊,卻維持最久。

  張香華三十多歲時在朋友聚會上遇到五十多歲的柏楊。當時柏楊剛出獄、兩人在半年后閃電結婚。婚后,張香華協助柏楊註解資治通鑒,現在則擔任柏楊的「大陸經紀人」,代替他到大陸開學術研討會、處理著作權。張香華近年迷上佛朗明哥舞,學舞時,柏楊還會搬把椅子在旁邊看。「我是他人生的經紀人。」張香華形容兩人間的關系,「男人都沒有生活能力,需要太太來協助!」她打趣:這可能是「老少配」的原因之一。

  文壇大師梁實秋與明星妻子韓菁清相差三十歲,兩人相識時,梁前妻程季淑過世未久,梁還寫了「槐園夢憶」一書傾訴對程的深情。書出版不久,梁便與韓陷入熱戀,引起社會議論。

  梁實秋與韓菁清相差30歲 當初不被看好

  聯合晚報記者楊升儒報道說,82歲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與28歲的碩士生翁帆訂婚,喜訊震撼兩岸,不亞于當年文壇大師梁實秋與歌影壇才女韓菁清譜出的黃昏之戀。楊振寧與梁實秋都是在喪偶后再傳佳話,不過梁實秋在當年風氣還保守之時再娶韓菁清,曾引起諸多議論,但兩人仍十分恩愛,直到梁實秋病逝。

  作家季季指出,梁實秋與韓菁清兩人相差30歲。梁實秋與元配程季淑感情篤深,不料1974年程季淑因為意外去世,梁實秋哀慟不已,還曾寫了一本名為「槐園夢憶」的書,回憶他與夫人從相識、相守到分離的故事。但3個月后梁實秋遇到韓菁清,韓菁清對梁實秋非常崇拜、仰慕,兩人產生情愫,并開始交往。

  季季指出,梁實秋與韓菁清交往的訊息傳開后,大家都相當不諒解梁實秋,認為梁才剛出版回憶元配的書,就另結新歡,加上韓菁清與梁實秋相差30歲,比梁實秋的女兒還要小4歲,韓菁清又是影劇圈的名人,背景有相當的差異,因此不但沒得到大家的祝福,梁實秋的許多門生與朋友,甚至還組了「護師團」,公開干涉、反對他們的戀情,許多人還拒絕與梁來往。

  不過梁實秋與韓菁清并沒有被打倒,季季指出,兩人婚后十分恩愛,在沒有后顧之憂下,梁實秋后來花了10 年完成「英國文學史」的翻譯,朋友們這才開始鐵定韓對梁的貢獻。

  眾說紛紜“老少配”

  香港蘋果日報訊息,香港耆康會負責中老年單身人士服務的進階經理(發展)梁燕燕認為,年輕女子與年長一方只要興趣及心態相近,女方不介意與男方相隔數個年代,男方對新事物保持興趣,貼近時代生活,兩人絕對可以合得來。

  梁燕燕指婚姻由多方面組合而成,以往有實例證明八十多歲老翁仍可添丁,可見「老人系生得到仔」,但生育前應考慮子女的未來。

  她又指楊振寧是著名學者,有其過人魅力,有女子對學者特別傾慕;長者則亦普遍喜歡比自己有活力的異性,因此可譜出忘年戀。

  而泌尿科專科醫生郭天福則表示,八成八十歲或以上男性有嚴重陽痿問題,因隨年紀愈大,患血管疾病的機會愈高,但年事已高的男性一般都不關心性能力,只有小部分高齡男士仍有心有力,但他們必須充滿活力,心理健康及沒有血管退化、高膽固醇及高血壓疾病,亦不曾中風。「好似楊振寧□大年紀仍周圍飛,講學同做研究,身體應該仍然好健康。」

  另據臺灣中國時報訊息,和楊振寧是校友的臺灣老人大學副校長袁凌云現年八十歲,他坦承,男女結合,年齡相差過大并不適合,以楊振寧和即將新婚的妻子來說,一個是民國十幾年生,一個是民國六十年后出生,不僅成長背景差太多,想法也完全不同。

  袁凌云說,以他在老人大學看到個案,最多差距不過二十余歲,即使如此,多數仍然沒有美好結局。對楊振寧的二度婚姻,他雖不敢說「不看好」,但卻認為「不適合」。

  老人福利聯盟理事長簡錦松現年八十五歲,他語重心長地說,老夫少妻在臺灣其實很常見,短期內雖可得到快樂,但長期一定不會「白頭到老」。除想法不同,生理一定會出問題,畢竟八十歲以上老人「很難發揮作用」,而婚姻要精神和生理都得到滿足,雙方才會幸福。

  楊振寧喜訊E-Mail及其它

  聯合晚報訊息,「知識通訊評論」半月刊披露了楊振寧日前給親密朋友一封宣布他訂婚訊息的英文電子信函。電子信函全文如下。

  “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紹我的未婚妻。

  她的名字叫翁帆,她的朋友叫她帆帆。我現在也這樣叫她。我們在2004年11月5日訂婚。

  翁帆28歲,出生在廣東省潮州。致禮和我1995年夏天到汕頭大學參加一項國際物理學家會議時碰到她。那個會議有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參加,因此學校挑選學生來作接待向導,當時還是大一學生的翁帆是我們的接待向導。那是一個只有上帝才會作的安排。

  致禮和我立刻就喜歡翁帆。她漂亮、活潑、體貼而且沒有心機。她是英文系學生,英文說得極好。離開汕頭之后,我們和她偶爾的有些聯絡。

  大學畢業后,她結婚了,幾年以后離婚。幾年以前她進入在廣州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很快將得到翻譯系的碩士學位。

  有如天意,因為好幾年沒有聯絡,她今年2月給我們一封簡訊。信是寄到紐約石溪,后來轉到我所在的香港。也因此我們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逐漸熟識。

  我發現現在已是一個成熟婦人的翁帆,依然保有九年前致禮和我特別欣賞她的率真。在我最近寫的一首關于她的詩,其中有下面的幾句:

  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是的,永恒的青春。

  青春并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們看到她都會喜歡她。

  我也知道,雖然在歲數上已經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輕。我知道這也是翁帆覺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我們當然都清楚的知道,我們有很大的年歲差距。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都能夠也將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奉獻給我們的結合。我們的親人都祝福我們。

  請讀一下下面的句子,這些句子幫助了我對于她在我生命中扮演的以及即將要扮演角色的感覺:

  噢,甜蜜的天使,你真的就是--

  上帝恩賜的最后禮物,

  給我的老靈魂,

  一個重回青春的欣喜。 ”

  香港明報報道說,在同學眼裡,高一米六三的翁帆長得純潔大方,看上去比真實年齡要小得多。翁帆生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念的是廣外英文學院外國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專業翻譯班,將于明年七月畢業。在大學部畢業后,翁帆在深圳一間高爾夫球會工作過一段時間。同學說,翁帆在學校裡租了一間房子,這個學期由于課程不多,她在沒有上課時常去香港。同學們都在忙著找工作,但翁帆看起來沒有任何求職的「動作」,平時也似乎沒有太多壓力,可能有繼續深造讀書的念頭。

  翁帆的同學十六日上午回憶說,翁帆英文上佳、性格平和,大家對她印象不錯,在班上不算太活躍;大家上課常碰面,但翁帆一直沒有提過與楊振寧的事。今年三月研究生畢業論文定題目時,翁帆的題目就是「楊振寧的翻譯思想」,她的導師還說這個題目很難寫,不過最后還是通過了。

  同學分析,翁帆跟楊振寧的接觸,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頻密起來的。后來,翁帆又主動將論文題目換成另一位翻譯家──許淵沖,她說許是楊振寧介紹認識的。許淵沖在今年出版的《詩書人生》中,還寫到「比并楊振寧」這篇文章,稱贊「在我認識的同學中,楊振寧的成功,是天才、努力、命三種因素都具備的。」可見許淵沖和楊振寧兩人關系密切。翁帆的導師和同學當時還半開玩笑:「翁帆,你好厲害啊,怎么論文找的都是這種大家級人物。」誰知玩笑話現在得到了驗證。

  關于楊振寧,蘋果日報透露,他既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同時亦擔任過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密使。一直不愿放棄美國公民身份的楊振寧,近年到處宣示其「愛國情懷」,并高調指摘「七一」上街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的五十萬香港人,將對經濟的不滿,轉嫁到中國政府及香港政府身上。難怪中國網友指,楊振寧已從科學家「轉型」為社會活動家。

  美國情報界有傳聞指出,中美關系突破的關鍵,并非如世人所知、由中國主動之「乒乓外交」引發,而是由楊振寧藉申請回國,肩負美國政府試探與中方建交的秘密使命。中方接納后,主動邀請美國球隊訪華,才有基辛格秘密訪華,安排當時的總統尼克遜歷史性訪問北京。楊振寧后來曾半公開說,一生最自豪的成就,是成功推動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今年七月一日前夕,自稱「對香港有一些認識」的楊振寧,在官方新華社及香港左派主動掀起「愛國」大辯論后,高調地質疑「港人為甚么老辯論甚么是愛國?」楊振寧將「七一」游行歸結為港人擔心珠三角及長三角經濟的發展迅速,令香港失去優勢,遂將政治制度的問題,怪在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身上,卻絕口不提《基本法》二十三條的影響。

  中國網民昨得悉楊振寧的「驚世婚姻」后說:「怪不得丁肇中對他不感冒,丁給人感覺特立獨行,不嘩眾取寵,美國能源部三分一的科研經費在他手中。楊給人的感覺不大像科學家,更像一個社會活動家。」

張貼留言